林葳,距离“本土持球大核”还有多远?

林葳本赛季的进步有目共睹。

得分方面,他从上赛季的场均15.5分上到了20分的档次,并且是CBA仅有的4名场均20+的球员之一。

但林葳的持球发起更值得讨论,这赛季他在西热指导手下明显离球权更近了,上涨的场均助攻数(3.2至4.2),以及本土后卫+锋线最高的回合使用率(26.3%)印证了这一点。

undefined

我们在去年11月份已经观察到林葳加技能的苗头,我也认为他大概是当下最有潜力成为本土持球大核的选手。

然而,半年时间过去了。林葳的持球大核故事似乎只是有个开头而已......

undefined

“处理球的选择和判断没有问题,他是不会想象力过于丰富蛮干的,这也是他场均仅0.9失误的由来(当然相对来说传球创造性就差点意思了)”——这是我们在去年11月给林葳写的评价。

相关阅读:林葳触底反弹的逻辑是?

但当时的比赛样本还不足够,而随着比赛样本的增加,我们当时给林葳的评价,也随着林葳赛季结算时的场均2.1次失误证伪。

我仍然维持林葳处理球思路相对稳健的看法。他向来不是一个球风飘忽、想象力丰满的持球手,所以也就没有那些激进传球的尝试。既然不是因为玩得花而失误,那么林葳的失误其实是因为基本功不够扎实。

CBA作为职业赛场强度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弱,尤其在肉搏对抗层面。林葳一个20岁的小伙子在职业水平较高的对抗下传控不稳定也说得过去。

但是,在同级别的青年赛事上还是如此,那大概是有些问题。

今年休赛期的阿迪达斯欧洲训练营,林葳也参加了。虽然得分效率涨了,并且4.3/3.3的助攻失误比比起去年同期的4.0/4.0要有进步,但这绝对无法令人感到兴奋。

undefined

林葳是03届的“老大哥”了,而和他一起参赛的基本是05、06届,甚至还有不少07、08届的。要知道,年长2-5岁在青年比赛里可是极大的优势。

作为一名已经在职业队扛大旗的核心球员,却没有在青年级别的赛事中打出碾压级的表现,大概就只有两种解释。

第一种是他没有全力打。如果是这样,那我们可以就此结束讨论,因为比赛内容没有参考的价值。

而第二种,那就是前面提到的“基本功不过关”,导致他在这种比赛就算吃了球权,也难以打出效果。

控运基本功薄弱让林葳很容易在防守面前停球,这对于持球者来说绝对是大忌,这时候一旦对手上前压迫,就很容易丢球,就像下面这样:

而且林葳一直以来都缺少传球的创造力,这固然有视野和想象力不足的问题,但也和传球手法不够细腻有关。而从下面的这几个回合分球失误的回合也能看出来,林葳传的球都相当别扭,队友根本没法接......

除了传控之外,其实林葳持球攻击的长处也没有做得那么惊艳。按照预期,打这些比自己年龄小的弟弟们应该是手拿把攥的事情,但现实并非如此,很多时候在遇到突然的上抢或者夹击,林葳也会显得踉跄。

尤其是面对一些身体素质好的防守人,他打得远没有想象中轻松......如果说2023年夏天在欧洲的特训给了林葳加持球技能的信心,那么2024年这次是不是让他看到了差距呢?

看完林葳在欧洲的表现,让我们回到CBA。把时间拨回到常规赛第50轮,也就是决定南京队季后赛资格的关键战,也恰好是对阵最后的总冠军辽宁本钢。

而这一场林葳主导球的成绩是2助攻3失误。而在这种国内算得上高强度的对局中无法解决问题,就足以说明林葳在这方面着实还没有练到家。

整场比赛,林葳主导球的机会并不多,因为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关键比赛,更值得信赖也更能破局的始终是布莱克尼而不是林葳。在第4节的决胜时刻,林葳大部分时间都是蹲在底角,等着有球能力更强的布莱克尼撕开防守,而这的确是短期利益最佳的做法。

这一回合的背景音很有意思,解说在讲:“如果林葳能扎下心来在两个底角,会有很好效果”。但毫无疑问如果林葳要更进一步,那他其实要变成这回合布莱克尼所扮演的角色。

可是,诡异的一幕在比赛最后出现,第4节基本没有主导过球的林葳,西热指导却让他最后一攻在弧顶支配球。而林葳用一记相当低级的传球失误葬送了南京队进季后赛的资格。

这一球固然显示出林葳还没有准备好成为所谓的持球核心,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件事情——南京队到底有没有给林葳创造一个真正合适的养成环境呢?

林葳能成长到今天场均20分的水平当然要感谢南京队给的机会,但有时候把一个球员练到80分,不一定代表他们有能力把球员练到90分甚至更高。

因为两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完全不一样。也许前者通过放养的方式都能做到,但后者绝对需要教练组和管理层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行。

打过球的朋友其实也都能明白,有时候你在训练可以做到这样那样的事情,但在实战中却又不是那么回事。但只有在实战中不断尝试,积累经验,建立信心,最后才有机会内化那些技能。熟能生巧这个规律,从来就不落伍。

这是林葳全场仅有两次主导挡拆配合的回合

放在林葳这里也一样,如果长期以来没有大量的主导球回合让他适应节奏和试错,那么在高压时刻把他顶到台前,当然是会出问题的。

处于新老交替阵痛期的国家队需要一个后场持球核心,而南京队也很需要有自己的门面招牌,这是少有的国家队和俱乐部利益一致的时刻。

既然布莱克尼已经转投上海久事,那么南京队是不是有动机让林葳在球场上多做一些事情?

就像很多人说学会一门外语最好的方法,就是把他丢掉那个国家生活。而让林葳成为持球核心,也离不开让他在这方面进行所谓10000小时法则的不懈努力。

当然,支配球对于林葳而言从来就不是舒适区,在主导球方面他甚至还不如队友王岚嵚从容。

但难,就不去做了吗?

而且,让林葳朝着持球大核的方向练并不是球迷的一厢情愿,走出舒适区是因为他有走出舒适区的可塑性:

在阿迪欧洲训练营的第3个比赛日,世界队对阵美国精英队的比赛,当赵维伦被美国天赋哥们罩得连出球都相当困难时,没想到前两场没把组织串联搞明白的林葳,在那一刻成为了扛球权破局的人。他打出了几次漂亮的组织串联,并且还成功主导了一次压哨进球的精彩回合。

虽然作为持球核心,林葳的传控基本功尚不到位。但敢于承担责任和勇于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,倒不是谁都能有的。

有时候,前者可以学可以练,而后者往往是老天爷赏饭吃。当具备这种品质的球员出现,我们很难不对他有多一些期待。

我想,每一个中国男篮球迷,都希望看到林葳有朝一日能在正式的国际赛场上复制这些内容,成为我们的持球大核。

你说对吗?

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“后厂村体工队”看看,有更多NBA、CBA相关考古、评论和人物内容>>

(文/brad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