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评价苟仲文在体育领域的功与过?

【文眼】苟仲文落马了,他不再是我们的“同志”,也很难再请他喝卡布奇诺了,等待他的只有冰冷的镣铐和铁窗内的清汤寡水。这是一篇写于北京冬奥会之后的文章,当时被删掉了。我说,假以时日,历史会对苟仲文给出最为客观、最为公正的评价。这篇文章也应该可以重见天日了。

作者丨张宾

图片丨来自网络

“仲文同志”不再是我们的同志了,因为他落马了。

5月30日,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,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、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苟仲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

他在此之前担任体育总局局长,亲历了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两个周期,成绩显赫。

北京冬奥会,中国代表团取得了9金4银2铜的佳绩,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最佳。而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,中国代表团同样扬眉吐气,揽下38金。他当时的风评彻底被扭转,已经被网友亲切地称为“仲文同志”了。

竞技体育,就是以金牌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。不以金牌为标准的评判体系都是耍流氓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苟仲文的确交出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。中国竞技体育经历了里约奥运会和平昌冬奥会的低迷之后,触底反弹。

苟仲文作为主管体育工作的一把手,功劳自然不能抹杀。但是,以金牌为唯一评判标准,同样是有失公允和客观的。我不否认苟仲文的改革给竞技体育带来的改变,但所付出的代价同样值得我们思忖。对于一些明显不合理之规定,我们也不能用金牌来粉饰太平。可以夸奖苟仲文,但过于神化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
关于金牌

在竞技赛场,能拿金牌就是硬道理。中国代表团在东京和北京争金夺银如探囊取物,苟仲文力主的改革功不可没。

网友都在称赞苟仲文打破了“山头文化”,这个的确效果显著。在里约奥运会之后,李永波、黄玉斌、王义夫等名帅纷纷卸任。中国多支国家队开始实行主教练负责制,而非总教练“一言堂”。“山头文化”的弊病无需赘言,使很多金牌之师逐渐丧失了活力。到了东京,羽毛球队、体操队和射击队都打了翻身仗。

苟仲文的改革并非简单的一刀切,还是懂得灵活变通。中国跳水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,周继红仍然是掌门人;中国乒乓球队经历过变革的阵痛,最终还是让刘国梁重新出山。

对队伍的改革,让各支国家队拥有了更多活力。明面的改革之外,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变化:其一,运动员的津贴有了大幅提升,尤其是奥运重点选手;其二,不惜成本聘请高水平外教。

放在以往,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津贴微乎其微,即便拿了世锦赛冠军也只有区区几万块钱奖金,只有奥运金牌才能彻底改变运动员的命运。在苟仲文执政期间,运动员的津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,激发了很多名将的训练热情。

在外教方面,我们看到了太多名宿的身影。赛艇队聘请了奥运五金王雷德格雷夫爵士担任运动总监;冬奥八金王比约达伦担任中国冬季两项国家队的主教练;冬奥六金王维克多-安(安贤洙)是中国短道速滑队技术教练……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最顶尖的人才,给中国选手带来的帮助显而易见。

大量归化选手来投,背后也是有奖金的驱动力。广撒英雄帖并不仅限于归化选手,而是瞄向了所有有可能在奥运会上绽放的名将们。拳跆中心曾经动过邀请拳王徐灿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心思,筹码十足诱人。

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:金牌的背后是金钱的力量。当然,我们不能据此就全盘否认苟仲文的功绩,毕竟敢于投入,以及广开纳贤之门也是一种魄力。只不过,了解这些内情,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金牌数量。

关于跨界跨项

跨界跨项选材,是苟仲文任内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。在冬奥会的舞台上,赵丹等从田径跨界选材而来的选手也有亮眼发挥。

跨界跨项选材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很多冰雪项目的薄弱环节。北京冬奥会后,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倪会忠(业已落马)透露,雪上项目参加奥运的选手有近一半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而来的。

其实,田径运动员跨界跨项冰雪项目也并非是苟仲文独创。北京冬奥会上,德国选手伯格哈特与搭档雅曼卡一起参加了女子双人雪车项目,最终获得了一枚银牌。伯格哈特是德国女飞人,在东京奥运会上,她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女子4×100米接力第五名的成绩。雅曼卡也曾是田径运动员,练过铁饼和链球。中国参加女子双人雪车项目的两对组合怀明明/王璇、应清/杜佳妮也都是田径运动员出身。

以往,中国田径运动员鲜有兼项冰雪项目的。究其因,冰雪项目本身难以取得佳绩,缺乏驱动力。而跨界跨项选材政策,为来自其他领域的选手解决了后顾之忧,有了更大的利益诱惑。跨界跨项选材并没有太多独创性,但苟仲文的功劳在于大力推行这一政策,真正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选手来尝试,切实提高了很多冰雪项目的成绩。

与此同时,我们也应该注意到,跨界跨项选材波及面十分之广。官方数据显示,包括赛艇、皮划艇、田径、体操等项目以及杂技、舞蹈等行业共计2万余人参与选拔。这里面是否有人才的浪费,我们无从得知。那些跨界跨项失败的选手们命运究竟如何令人揪心。周洋从短道速滑转型速度滑冰,未能出现在冬奥会赛场上,但她是奥运冠军,前程无忧,能够承受跨界跨项失败的代价,可问题是:年轻的孩子们能像她一样继续拥有光明的未来吗?

关于大练体能

在“双奥”周期,体能的话题不再是热点。拿了金牌的选手们也没有过多宣扬体能训练对他们成绩的帮助。

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,过去几年,强化体能是各支运动队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在东京奥运会之前,体测指标险些成为左右奥运资格的关键因素。

体能是竞技体育的根本,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。但是,不同的项目对于体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。不惜代价为各支运动队聘请专门的体能教练,并实时检测运动员的体能指标,对中国选手在双奥期间屡创佳绩有直接贡献。中国短道速滑队还曾经从马来西亚聘请营养师,可见备战工作之细致。

但制定统一的体能标准,对运动员进行考核,还进行大比武,则始终让我无法理解。即便是同一个项目,老运动员和年轻选手,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,对于体能的要求都不尽相同。尤其是让游泳运动员去跑3000米,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。

2020年9月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在舆论场掀起了滔天巨浪。王简嘉禾、叶诗文、傅园慧、余贺新等众多名将在预赛中排名第一,却因体测成绩不达标无缘决赛。后来,体育总局通过修订体测标准来平息舆论,但体测依然是第十四届全运会多个项目竞赛规程中的硬性标准。

强调体能没有错,聘请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师也是明智之举,但搞一刀切多少有些走火入魔。冬奥冠军们没有排队惊呼“大练体能好”,我理解为:苟仲文可能对自己大力推崇的政策也进行过拨乱反正。

关于三大球

在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都高歌猛进的今天,三大球确实不给苟仲文长脸。幸好中国女足勇夺亚洲杯冠军,成为了三大球最后的“遮羞布”。

三大球的衰败,原因不尽相同。比如中国男足,的确就是扶不起的阿斗,即便是借归化之便利引入了众多巴西球员,仍无力扭转命运。中国女排的失利更多是一种偶然,在巨大压力之下出现了崩盘的现象。

从更高维度来解读,可以认为是苟仲文改革成功的“漏网之鱼”。三大球的腾飞需要仰仗职业联赛体系,管办分离也是喊了很多年的口号。在苟仲文任上,行业协会改革走向深化,陈戌源、姚明等来自体制外的精英成为了足协和篮协主席,似乎在践行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的大方针。

但结果呢,陈戌源锒铛入狱,姚主席也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。在苟仲文治下,无论是陈戌源,姚明,还是其他协会主席,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。联赛依然需要为国家队比赛让路,U23新政等不伦不类的政策纷至沓来。职业联赛后面有无形的手在指挥,无论这只手来自哪里,作为主管领导,苟仲文都难辞其咎,遑论由他主导的北体大足球体系,更是对中国职业体育的一种戕害。

如果以为重回体工队模式,就能搞好三大球,则是对改革初衷的彻底背离。三大球想要搞上去,就是按照职业规律办事,直接抄日韩等近邻的作业就好了。全世界都在走的路,我们非不走,非想要另辟蹊径,路的尽头可能是泥淖,也可能是深渊。

结语

北京冬奥会后,当舆论都在为苟仲文鼓与呼的时候,唱反调有可能不合时宜。熠熠生辉的金牌就摆在那里,这似乎就是苟仲文成功的铁证。

就事论事,客观公正是一种美德。我们必须要承认,苟仲文在竞技体育层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,离不开他锐意改革的决心,以及大胆实践的魄力。在山头林立的体育江湖,能够杀出一条血路,必有常人所不及的勇气和睿智。

但光芒万丈的太阳还有黑子,苟仲文仍然有太多谜一般的“神操作”。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功绩,那就是承认他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,让公众了解到金牌背后阴影里面的一些故事。公众心中有杆秤,全面了解了苟仲文的施政纲领和改革举措后,会给出他们的评价。假以时日,历史也会给出最为客观、最为公正的评价。

​​​​